近日,湖南省发布2022年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我院2020届博士生杨雨箫的毕业论文获评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指导老师为陈晓湘教授,这是近年来我院博士生培养的重要成果。
获奖论文内容简介:
该博士论文运用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调查了中国学习者俄语语音习得的规律,对跨语言语音相似性进行了深入了探讨,为二语语音习得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该论文研究视角新颖,补充了俄语习得实证研究的不足,具有突出的理论与实证意义。博士论文围绕俄语具有特色的塞音及流音对立开展了四个实验,包括两个感知和两个产出实验;将语言学与物理声学,心理语言学、生理发音学及统计学等领域进行了有机的融合,践行了“新文科”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俄语语音习得的系统调查,本文指出了现有二语语音理论模型的不足,对现行的跨语言语音相似性测量方法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新的可行性方案,为二语语音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本文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做到了立足本土,放眼国际,所产出的科研成果发表于国内外权威期刊;将国际前沿的理论进行本土化并提出了新的理论途径,在推动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的同时服务于本地外语教学,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
杨雨箫博士介绍论文撰写过程:
该论文的写作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积累,其难度主要在于选题比较新颖,可参考的研究成果有限,在方法论上具有较大的挑战。实验语音学具有十分明显的跨学科属性,需要较为熟练的信息技术与数据处理能力,与本人以往的研究方向有着极大的不同。本人在本硕期间更为注重的是外语能力的训练,在英语和俄语两门外语的专业基本功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实证研究的能力几乎为零。此外,实验语音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大都发表在国际刊物上,对于理论内涵的解释具有相当高的复杂度。在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方面,导师陈晓湘教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与指导,她每周定期召开两次科研组会,每次讨论到深夜,为我们讲解相关理论的内在机制以及研究方法,带领我们逐步掌握了二语语音的研究范式(组会一直持续至今)。
此外,为了紧跟国内外的研究前沿,陈老师积极带领我们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讲论文,听取业内专家的宝贵意见并积极参与相关的技术工坊。在读博期间,导师带领我们赴上海、广州、扬州、开封、重庆、大连等地参加学术会议10余次,参加的线上线下的技术培训数量更多。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到校进行指导,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组内的科研素养。
论文撰写的第二个难点在于数据的采集。为了更好地达到研究目的,需要对受试的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比如语言背景、学习经历、二语水平以及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等方面。筛选之后,符合要求的受试数量往往较少,尤其是具有俄语学习经历的受试更是难以寻得。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本人联系了各地多所高校的俄语系,利用多媒体机房进行感知实验,再逐一进行产出录音。这一过程往往缓慢而艰难,并且由于前期经验不足,曾有一部分辛苦获得的数据由于实验设计问题不得不舍弃,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然而在克服了以上困难后,本人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成功发表致业内权威期刊,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来说,博士论文的写作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进展得比较顺利,整体的写作思路清晰,一气呵成,做到了理论与数据的良好结合,在体量与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杨雨箫博士谈省优博获奖感想:
在读博士之前,我以为只需要“脱几层皮”就可以完成博士学位的攻读,没想到需要“脱胎换骨”。博士毕业后,我的人生可以说是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一名科研门外汉转变为了具有明确研究方向的学术新人,这一切都离不开太多人的帮助与指导。
首先需要感谢的是我的恩师陈晓湘教授。在攻读博士之前,我正处于人生比较迷茫的时期,事业遇到了极大的瓶颈,导师没有嫌弃我薄弱的基础,给予了我宝贵的求学机会。刚进入小组的时候,我并不是很适应,组内的学习强度非常大,每周两次定时定点的小组学习可以说是“雷打不动”,每个人都和即将上战场的士兵一样紧绷着一根弦。而老师每次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起初,每次完成小组学习,我的心情都很沉重,因为实在是看不懂。国际顶级期刊的论文犹如天书一般,专业的统计分析,复杂的程序编码,精细的实验设计,无一不是挡在我们纯文科背景学生面前的大山,让人望而却步。老师从来都跟我们说,要有国际视野,要敢于批判,不要害怕。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耐心地讲解,一同攻坚克难。随着小组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从一开始的摸不着头脑,慢慢变成意犹未尽,甚至到后面都振振有词,觉得作者还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批判性思维就是这样渐渐培养起来的。为了紧跟国内外的学术前沿,老师常带领我们参与各大学术会议和培训工坊,给我们创造学习机会,锻炼我们上台演讲,鼓励大家早早动笔。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于博士第一年便展开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写作,但过程可谓是历经波折。投稿期刊为二语习得领域权威刊物Second Language Research。投稿之前,老师常常深夜加班帮我改稿,与我探讨文章的不足,做到每字每句都仔细打磨,经得起推敲。然而审稿专家的要求十分苛刻,虽然拿到了大修的机会但修改意见多达60多条,这使我一度感觉到希望渺茫。但老师经过仔细分析,鼓励我不要放弃并指导我一项一项地对照修改,甚至不惜重做实验以全面提升论文的质量。我们的修改得到了部分审稿人的认可,但新加入的审稿人又从另外的角度对论文进行评判,我们又再次经历了一轮大修,最后在两轮小修后论文终于被接受。本篇论文从投稿到接受共经历了约2年半的时间,前前后后的审稿回信就超过了80页。但当曾经只能仰望的学术期刊出现了我们的名字,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在有了第一次写作的经验后,后续的文章产出就顺利了很多。现在组内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学术氛围和体系,在陈晓湘教授的带领下,组内的科研成果每创新高,成为了国内,甚至国际上有影响力语音研究团队。
另外,我想感谢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培养。外院的专家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学术胸怀、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崇高的学术品德,为在此求学的莘莘学子树立了前进的榜样。外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系统,硬软件配备齐全,为学生们提供了必要的科研资源与广阔的学术平台。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极具国际视野,各科研团队呈百花齐放之态势,促成了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科研氛围极佳。这得益于外院领导的精准施策与长远的发展眼光以及行政团队高效的执行力。能在此求学并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的殊荣,我感到十分的荣幸。我现在以是一名高校教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我将科研与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帮助我多次斩获全国、全省各层级的教学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新的科研成果也在陆续的产出当中。在今后的教学研究生涯中,我将继续努力,回馈母校对我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