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第一讲(总第五十一讲)导师研讨课于10月29日在外国语学院双梧斋·语言学习与文化中心举行,报名人数51人,到场人数51人。主讲人为外国语学院陈飞老师。主题为“当语言遇上科学”。
老师以图片和问答切入课题,得出结论:灵长类大猩猩(Gorilla)和黑猩猩(Chimpanzee)关系更为亲密,人类大脑的容积是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三倍左右,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大脑。
老师用一段视频来阐述语言和大脑的关系,通过磁共振来看出大脑皮层的激活区域,语言加工通过大脑的左、右半球共同合作完成,且大脑左右半球由胼胝体相连,如果胼胝体功能损坏,就难于执行两半球对应皮层部分的功能联系,破坏了对内、外信息的完整协调反应。
人类大脑不同区域加工不同信息,大脑皮层突出的是“回”,凹陷的是“沟”,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处理语言的两个区域“Broca’s area”和“Wernicke’s area”,分别负责语言产出和语言理解,且两个区域通过弓状束(Arcuate fasciculus)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老师以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自身的一些科学研究为例,EEG(Electroencephalograph)通过脑电帽放在头皮定位在大脑不同区域进行脑电研究,对语义加工研究和句法加工研究等都有所帮助,优点在于时间精确率较高(ms级别),可以探究大脑对声音的敏感程度等。而磁共振(fMRI)通过磁场观察大脑含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变化,其优势在于空间分辨率高。MEG(脑磁仪)虽然同时具有以上两种优点,但不如单个机器精准且非常昂贵,此外,老师还介绍了其他研究语言的设备,例如NIRS等。
老师介绍了一些学科交叉研究,例如语言学和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在学科交叉视野下,语言学研究会更为前沿。最后,老师以一段启示性文字作为结尾来指明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现代语言学的中心,19世纪可以说在欧洲,20世纪语言学的重地转移到北美,期盼在不久的将来,21世纪的语言学重心会转移到中国。
本次导师研讨课老师主要阐述最新的神经科学技术手段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和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无限可能,课程最后同学们对于课上内容的积极提问体现了对语言学研究的兴趣和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