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大樟讲坛”第20期在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语言学特聘教授、剑桥大学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袁博平教授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Categorization of cues in the inpu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L2 acquisition”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曾涛教授主持,吸引了学院百余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袁博平教授首先以英语的“wh-on-earth”与汉语的“到底……”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的差别为例,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在二语习得中,不同类型的语言线索(cues)在语言输入中是如何影响第二语言特征的习得。袁教授认为,在语言习得中,首先要区分语言输入(input)与语言吸收(intake)的区别,将习得中的语言线索分为macro-cues、micro-cues、nano-cues和absence of cues四类,并且对每种类型的线索以“wh-on-earth”和“到底……”为例,详细阐释了这些线索在语言习得中进行区分的必要性及其对习得难度的潜在影响。在研究中对语言线索进行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地剖析各种习得困难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可以提升语言教学中的语法意识,对任务型(task-based teaching)和功能概念型(functional-national teaching)教学法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袁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就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热情回答。他进一步指出,对语言习得中不同线索进行区分的重要性,并鼓励在场师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一理论框架。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袁博平教授的精彩演讲为师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对于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袁博平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语言学特聘教授、剑桥大学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国际期刊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John Benjamins)主编,同时担任若干国内、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包括Second Language Research、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Lingua、《外语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现代外语》等,兼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语言理论与语言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研究方向包括理论语言学框架下的二语和多语习得及双语与人类健康。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八十余篇论文,包括:Language、Linguistics、Second Language Research、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Language Learning、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Lingua、《外语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现代外语》等。编撰两部英汉-汉英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专著Interlanguage Grammars of Mandarin Chinese即将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