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新版
首页 >> 综合动态 >> 综合新闻 >> 正文

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2021年10月29日 08:32 周悟拿 点击:[]

10月11日下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郝田虎教授应邀莅临我院,开展题为“弥尔顿和他的《失乐园》”的学术讲座。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黄晓燕教授主持讲座。

郝教授的讲座共由四大部分组成:“《失乐园》:最伟大的英语史诗”、“作为革命者的弥尔顿”、“超越时代的思想家”、“我的弥尔顿研究经历:哥大、北大、浙大”。首先,郝教授对这位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的生平进行简要介绍,就弥尔顿为何能与莎士比亚齐名进行解答。尽管并无直接证据表明两位伟大诗人曾经会面,2019年新近发现的、有弥尔顿读书笔记的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First Folio)复制本则揭开了“当今文学研究的一项重大发现”,见证两位文坛巨匠的精神对话与思想碰撞。老师为大家推荐了自己所译《莎士比亚与书》(Shakespeare and the Book)一书,通过联系《第一对开本》的发现地——费城自由图书馆(Free Library of Philadelphia),指出弥尔顿诗歌与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政治思想的隐含联系,继而肯定了手稿研究对衡量文学作品价值与意义的积极作用。在讲座的第一部分,老师向大家展示多幅与撒旦形象有关的插画,试图还原撒旦形象的深刻内涵与神话渊源:一方面,撒旦具有叛逆者与野心家的形象,符合利维坦式的“史诗明喻”(epic simile),试图反抗上帝权威,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另一方面,作为挑战上帝权威的反抗者,撒旦的英雄形象又为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所推崇,体现出自由意志与理性选择。郝教授特别指出弥尔顿对诗歌中声音的敏感和关注,用详实的分析解释了这位诗人在失明之后如何通过口头形式,将诗歌表达为“声音的存在”。接着,郝老师邀请学生现场朗读《失乐园》中的情诗,带领大家具体分析诗歌中丰富深刻的内容细节。

在第二部分,郝教授为大家介绍弥尔顿的革命者形象,探寻其个人经历与17世纪英国王朝复辟历史之间的内在张力。老师以《十四行诗之十九首》(“Sonnet 19”,也译为《咏失明》)为例,分析诗歌第二行多处出现的单音节词及每行末尾频繁出现的齿音/t//d/如何将听觉氛围引入沉重,抑扬格转为扬扬格的音韵转变加重了诗中的哀怨语调。诗歌前半部分第一人称的隐遁与后半部分围绕上帝形象浮现的第三人称形成对比,印证着弥尔顿内心彼此对话的两个侧面,而二者的矛盾在精神危机的解决中得到统一。郝教授指出,弥尔顿对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形式的换用,创造性地打破十四行诗的常规,体现出诗人的高超诗艺,足以推翻约翰逊博士对这首诗的不公正评价。随后,郝教授在第三部分介绍了弥尔顿超越时代的思想,对其超前的婚姻、政治、出版自由等思想进行点评,让大家领略到弥尔顿作为思想家的前卫一面。最后,老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先后在哥大、北大学习工作时的珍贵图片,这些资料见证了郝教授数十年来对弥尔顿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郝教授指出,通过改写希腊、罗马以降的史诗传统,弥尔顿的《失乐园》更关注人内心深处的精神状态,其超越表象维度的深刻性正是诗人作品历久弥新的关键。

黄晓燕教授高度评价了郝田虎教授的精彩讲座,认为其讲座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逻辑紧密。作为国内弥尔顿研究的杰出学者,郝教授从古文书学、诗歌本体、语言学、接受学、美学等多个角度深刻阐释了弥尔顿及其《失乐园》的丰富内涵。讲座尾声,郝老师与在场同学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郝田虎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不失幽默,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供稿:吕鹏;图:周悟拿老师)

 

上一条:阳光心理 照耀研途——外国语学院2021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顺利举办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研究生2021年度心理委员培训成功举办

关闭

  • 湖大主页

  • 图书馆主页

  • 湖南省语言与认知研究基地

  • 学习园地

  • 院长信箱